能源转型绿意盎然,高质量发展清洁底色彰显

2024-12-05

近年来,中国的能源转型步伐显著加快,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新能源的迅猛发展成为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增至约31.9亿千瓦,同比增长14.5%。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9亿千瓦,同比增长高达48%;风电装机容量也达到了约4.9亿千瓦,同比增长20.3%。这些数据不仅彰显了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强劲势头,也标志着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向更加清洁、高效的方向转变。

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集中式与分散式能源并重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以新能源为主的综合能源服务正在广泛提供电力、制冷制热、储热等多元化能源服务,形成了源网荷储一体的绿色供能用能模式。在甘肃敦煌,“光热储能+光伏”的综合能源示范项目成功并网运行,有效缓解了当地电力供应紧张的问题;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大型风电基地则通过特高压输电通道,源源不断地向华北电网输送绿色电力;四川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更是充分利用了水能资源,为西南地区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

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也是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一环。为了推动煤电低碳化改造,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提出要实施煤电节能降碳、灵活性提升及供热改造,形成“三改联动”的新格局。一些煤矿企业从煤炭开采到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入手,推行无尘化清洁生产管理,实现了原煤不落地、不露天储运,并大力实施环保技改,促进废物综合利用和能效提升。

在能源科技创新方面,我国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福建的一家新能源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光伏跟踪系统能够实时调整光伏板的角度,提高发电效率;大唐中宁的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则实现了电能的储存和释放,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当前,我国储能技术发展呈现技术多元化、放电时长增加的特点,电力系统对储能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业内专家指出,复合型储能是大规模工程化储能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数智化新型控制技术将成为复合型储能项目成败的关键。

面对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断提高的新挑战,传统的能源系统需要更新迭代新能源技术、降低成本,并寻求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以及智能化、数字化的驱动力。为此,《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表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是简单的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此消彼长,而是需要两者相互配合、把握节奏和力度,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以经济成本最优的方式实现安全可靠有序替代。


Copyright © 2024 广西海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4038248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连畴路60号